Skip to content
Go back

已读乱码 012 | 沉迷博客,向外社交

 at  Updated: 22 min read
Edit
浦东图书馆南边面对公园
浦东图书馆南边面对公园

本篇内容

图书馆

最近这两周,基本都会来浦东图书馆见朋友。不过说是来图书馆,实际在图书馆也不会待太长的时间。大概在下午一点前后到图书馆,有座位就坐在座位上,没有就找个台阶坐。一般坐到四点半就出去走走,聊聊天,半小时后再回到图书馆。坐到六点半左右,出发去吃晚饭。吃完晚饭到家基本就接近十点。我住的地方距离浦东图书馆并不算近,大概需要一小时二十分钟的路程。

我之前并不怎么会去图书馆,毕竟浦东图书馆离我也不算很近。最近也是因为朋友问我要不要去,才会在周末没事就会来图书馆坐坐。在图书馆也会减少些在家里待太久的压力。如果有人想要自救,破除一些过于沉闷的氛围,我觉得时不时来图书馆坐一坐也是不错的体验。

看看博客

我一直有在想用 RSS,奈何没有找到很称手的工具,也没有翻阅 RSS 的习惯,基本就还是没事去看看别人的博客。

我起初开始使用博客记录每周在做的事情,其中之一的原因也是有看到别人在记录的那些生动有趣的事情,也许我也可以记录下来这些事情。记录下来之后,多少就会有些,我输出了这么多的文字的感觉,也是一种自我满足。没有记录下来的那些事情,大概也就会随着我这个没什么记忆的脑袋消失在风中。

最近看得比较多的还是椒盐豆豉的博客,看了很多篇博客,这两天看得最多的是怎么写博客,为什么写博客这系列的文章。

只是看着别人博客的名字,就觉得起名的方式已经超过我了。我一直以来都是起名苦手,我猜想是因为我的自己的身份定位没有什么认同感,觉得没有什么名字和自己是想匹配的。想来想去,博客的名字起了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来都来了】,当然是有划线版本的。我当然希望访客既然来都来了,那么不妨看一看。划线的意思则是,希望访客直接离开也没事,不用有来都来了,一定要看点什么再走的意思。我一直以来也不喜欢别人或直接或暗示地强迫我去做些什么事情。

新世界的大门则又是另一种感受。博主的描述我有很多能够感同身受,博主的思考也足够深刻。无论是什么样的博客,我想大抵都是记录生活,输出感悟最为重要。豆豉的博客里有提到她的博客主要输出的是非技术类的文档,也许接下来我也会减少技术类文章的占比。不过我的博客实际也没有几篇文章,多是流水账和浅显的技术文章,思考这类事情纯属没什么意义。等写得足够多了再来谈论吧。

看着别人的博客,我也总能有些感悟之类的,下面是一些我记录在 meomos 里的,我直接摘录放在博客里。

一些摘录

Growth hacking 有一个简单的原则,想让用户做一件事情(如购买),要尽量将做这件事情变得简单无缝,提升加载速度、预填信息、一键下单、减少到终点前需要的点击数量的同时而呈现足够必须信息等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Atomic Habbit 等生产力书籍也有类似的说法——想养成一个习惯,把这件事融入到现有的生活流程里并优化其启动时间是很重要的。比如想从零引体向上最好的办法是在家里挂个引体向上架随时练,而不是需要穿衣出门等位跑去设备更好的健身房。做想做的事情本身之前需要做并且因此可能让你偷懒拖延要做的事本身的这些准备工作,就是 friction。

我的想法:有点道理,我一直以来懒得健身,以及不想做投资规划也是因为投资需要做的事情太多。

有摄入才有输出,吃了饭才会拉屎,读得够多才会想,想得够多才会写。多订阅博客、读书看电影打游戏、探索生活中的别的爱好、在网上或现实中跟别人交流。

这也是我在很多博主那里接受到的想法。想要有足够多的输出,先要有足够多的输入,多多读书,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才是拥有输出能力的王道。

有写作 cadence。最简单的方法是日/周/月记,书影游,游记。没想法总有生活嘛。

我的想法:我现在就有在写周记,如果能写道 100 篇,大概已经是两年左右的事情了。那时应该就已经能够养成使用文字记录输出的习惯了。

其实回头看看我的问题,很明显的一个习惯是,习惯在句子最后加上【了】。好像有了【了】,句子才足够完成。想要表达足够的语气,最终使得句子过于口语化,这点我要尝试修正。看吧,在我没有开始长期坚持写作之前,我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个习惯的。对我来讲,写博客,坚持写博客能够发现我的文字表达不那么好的地方就已经足够了。

说道有足够的输入,才能够有足够的输出这个点。我现在能够想到的是,语言的匮乏也是因为没有足够宽泛的语言的输入。面对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如果只能使用牛x表达,那么也太令人沮丧和同情了。但是很遗憾,我现在就是只有这种表达能力的人。

一直逃避,生活就会反复出同一道题,直到你给出新的回应。

陌生人一语成谶。很多时候我的不断尝试可能只是在等待运气,逃避根源,而非解决问题。一旦开始逃避了,就愈发不可收拾。每次有新的契机可以重新开始,也会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即使这件事情结束了,下一次我也会陷入同样的 pattern。这样的习得性无助甚至让我产生了对聊天软件、电话的 PTSD,有时也会用奶头乐 和 substance 麻痹自己。

我的想法:我也是在一直逃避。

一些泛博客的摘录

目前的主要在用的社交媒体是小红书,即刻和x,论坛主要就在 linuxdo。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泛博客的输入。

很多人,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不能坦然接受已经拥有的,欲望和行动力又不匹配,只是让生命在无限内耗中悄悄流逝。

我的想法:我对自己很不满意的一个点是,我无法接受自己。低自尊,经常内耗的根源也许就在于我无法接受自己。

总之,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总要无愧于自己才好。比方说我要无愧于自己就要好好地爱你才对。

折腾博客图床

自从开始写博客之后,一直要考虑图片存放的地方。我的博客从一开始就是静态博客,最开始我就是把图片和博客放在一起,也省去折腾图床的麻烦。虽然是省去图床的麻烦了,但是 Hexo 对 markdown 的图片相对路径的引用支持一直以来并不是很好,还是使用非 markdown 的语法引用本地图片会方便一点。也是一种另类的折腾。

于是在最近重新开始写博客之后,就一直想要搭建一个个人图床。最开始是使用的阿里云,倒也不错,不过阿里云还要备案才能设置自定义域名。在用了一两周之后就放弃了。后面又接触到了 cloudflare R2,开始 R2 的前提条件是得用张用于开通的信用卡,正好我是有张 visa 卡的,也就顺利开通。

cloudflare R2 有几个好处:

选择完 R2 之后,一开始我是用 picgo 作为本地客户端的,只需要图片上传功能的话,安装下 s3 插件,其实也就足够了,不需要多折腾些什么。这里还是多说一句,国内的网络环境是真的糟糕,我在最开始配置好 s3 插件的配置后,上传一直失败,直到开了代理,才成功上传。也就是说,如果选用 R2 作为存储方案的话,还是需要有个个人代理用于上传的。

不过我对客户端还是有点额外的需求的,我想要在图片上传前,压缩图片,并且转换图片格式到 webp 格式,因为我的图片基本都是在博客上使用的,webp 格式是比较合适的。压缩图片则是因为我手机上拍出来的图片一般都比较大,10+M 这样,压缩之后基本可以达到 1M 一下,图片质量也没有肉眼可见的下划。最开始我都是用 squoosh 单个图片手动压缩了,次数多了之后,还是觉得有些麻烦。这周了解到了 piclist,在 picgo 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的功能,也就转而选用 piclist 了。我当然是之后 picgo 是有插件可能是可以实现上面的功能的,实在没有,我也可以自己写一个简单的插件实现上面的功能,毕竟也不算太麻烦,在现有工具库的帮助下,应该很快就能实现。不过还是采用现有的 piclist 方便一些。

不过 piclist 对我的需求,唯一现在没法满足的就是,我手机拍摄出来的 heic 格式的图片不会转换成 webp 格式,而 heic 格式的图片除了在 macOS 系统上能够展示,博客上是展示不了的。有搜索到 piclist 支持 heic 格式转换的 changelog,但是我实际使用并不行。这块还在考虑怎么处理比较好。

最终我的图床方案确定为 cloudflare R2 + piclist + 自定义域名。

向外社交

说到向外社交,也基本发生在我常逛的三个平台,小红书,即刻和 linuxdo 里。我原先使用社交平台的习惯更多只是读帖子,并不怎么评论和发帖。如果追溯得早一些,则是去年六月份左右,我在小红书发布的找对象的帖子,那时也是找到了很聊得来的女生,只是很可惜,别人对我并不怎么感冒,在我不再主动联系之后,也就彻底断联了。在这之后,我也有继续尝试在小红书找对象,断断续续也有聊天,接触,见面一些陌生网友。这段经历也让我的性格从内向变得相对没那么内向,不过我还是保留了不怎么在社交媒体上评论别人帖子的习惯。

这两周我是有准备重启找对象这件事情的,最近也有打算重新发帖,当然现在还没有发,还在组织语言中,我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能够找到合适的人,但是无论如何,向前走吧,继续寻找。

说回向外社交,这一周虽说没有高强度,但是也多多少少发了有几十条评论,当然大部分并不是直接抱着找对象的心态评论的,而是友好交流。我觉得找对象先要曝光自己,和其他人产生互动会好些。现在的大家都有陷入找对象困境的感觉,互相聊聊这样的感受也是不错的交流。

很令我意外的是,在我评论之后,有两个表白失败的女生主动找我聊了些感情的话题,不过主要也是集中在发泄自己失败的表白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恋爱困境。女生表白失败这件事情多多少少有点超出我的认知,我的观念里,似乎只有男生表白失败,女生大多是接受表白的一方。

这两位女生,一个是和认识多年的弟弟关系的男生表明心意,两家人之间似乎也有着不少的纠葛,所以也都不太原因突破这层关系。虽然总有些暧昧关系,但也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女生说破之后,这段关系也就走向了结束。另一位则是向着接触三个月的相亲对象询问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位男性一直都没有推进关系,在两人关系这件事情上,总是回避,拖延,总之不拒绝,不承认。据女生所说,男生的回复只是为了应付父母,对她并没有真的感情,也还找了个蹩脚的借口,哥哥对妹妹的喜欢,真的是有够逃避的。找对象很难,逃避的人也有很多。

以我的角度来看,上面这两件事情基本属实,也没有人有必要私信编一个故事骗骗陌生人吧。

小红书上,我的一些评论记录

原帖也许已经被删除了,至少的表达的我想要留下。如果原帖还在的话,我会留下链接。

我看下来的感受也是这样,现在觉得小红书的大环境就是这些摆出来条件优秀,或者对对方要求条件优秀的,至少上海这个 ip 是这样的。我觉得上海有房,或者有购房能力确实已经算优秀了,个人是否愿意负债这种情况另算。所以我这种条件很多就直接 pass 。至于说到聊天,也是同样的情况。不少轮回的。你说没回复吧,人也回复了。但是这样这样子聊天能交流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呢。也是苦恼中。唯一现在觉得想好的是,如果再发生上面这些情况,该 over 就 over 吧,不用强行要求。沟通无果只能单方面离开是最好的。

恋爱要和对的人谈,但是也不知道谁是对的。source

哈哈,我没有身高歧视,但是聊过的女生基本都是有的。大概觉得男生低于 170 的是觉得矮了的。我觉得也没办法,身高歧视男女都有。

陌生人社交有点防范心蛮重要的。不过小红书很早就有相亲软件的一部分功能?有社交功能,并且有找搭子的氛围。比相亲软件好挺多。

感觉想得很明白,现在大家似乎也都不想结婚。我也觉得有些麻了,就休息了一段时间不在继续找。不过不在网络认识新的人,线下也接触不到合适的人,想想还是继续找吧。找不到的话一个人的状态也不错。如果真的要找对象,还是要开始找,持续找。向前走。

最后

这周基本就是这样,我觉得有进步不少。


Edit
文章标题:已读乱码 012 | 沉迷博客,向外社交
文章链接: https://blog.guanglai.me/posts/what-is-guanglai-doing-this-week-012/

商业转载请联系站长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您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复制和分发作品,也可以修改和创作,但分发衍生作品时必须采用相同的许可协议。

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


Previous Post
已读乱码 013 | 赛博找对象,社交滑铁卢
Next Post
ThreadLocal 为什么这么设计